
2022-05-12 23:38 点击次数:64
孩子课本知识学得挺扎实,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。孩子出现这样的现象,要说正常也正常,如果要说不正常,也可能有缺失的地方。
所谓“课本知识学得挺扎实”,按我的理解,就是把课本上知识都弄清楚了,掌握了。可是,考试,知识是课本上的,而题目,却不可能完全都是考课本上呈现出来的内容,换句话说,考试的题目,并不都和课本上的内容完全一致。
因此,虽然孩子熟悉课本上的内容,并且掌握得非常好,但是,遇到题目不是直接考课本上的内容,就无所适从了。
这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问题:怎么理解“课本”?怎么理解课本的内容?为什么学的是课本上的内容,考试的题目却又不全是课本上的内容?
所谓“课本”,其实是“一课之本”,也就是说,必备的知识,通过学习课本上的有关内容得以掌握,比如对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字、词、句子的学习,掌握字的读音、写法,理解词的基本意思,句子的意思和写法。数学中的计算方法,运算规则,度量单位的换算,一些概念(比如面积体积,直线射线线段,各种“角”的定义及其理解等),等等,这些都属于知识的范围。
学习课本,掌握这些知识当然是必要的。但是,课本只是一个“载体”,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,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,更重要的,是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“品质”,包括阅读理能力,理解能力,分析能力,理解题意的能力,审题习惯与能力,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,等等,还包括对信息敏感性的培养,良好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,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,等等。
举例来说,小学语文试题中的阅读理解,一般有两道题,一道题选自课本,考查学生课本内容掌握在基本情况,一道题选自课外短文,其难度一般比课文难度稍低,考查学生实际的阅读理解能力,和答题中呈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如果孩子仅仅只是掌握了课本内容,把老师讲过的内容都扎扎实实地“记”下来了,那么,涉及课外的内容,便无力应对。课堂上,学习了那么多的课文,可是,孩子只是“记住”了老师讲过的内容,掌握得“挺扎实”,却没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悟(体会和领悟)到阅读理解的过程,步骤与方法,有关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,那考试的时候,自然就捉襟见肘。
再比如数学,孩子在课本上学到了“大于90度,小于180度的角,是钝角”,这是知识。考题中要求学生用一个三角尺画出一个120度的钝角。如果孩子仅仅只是“记住”了钝角的概念,并且“记”得“挺扎实”,却缺乏必备的能力,就无法应对这道题。做这道题,需要三个步骤,一是确定选什么样的三角尺,二是先用三角尺的直角画出一个90度的角,三是再紧贴着90度角的竖向边,再用三角尺的30度角,画出一个30度的角。那么,画出的整个角,就是90度+30度=120度。这就是能力。
所以,概括起来说,孩子的学习,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,一是掌握知识,二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能力。二者之间,既不能决然分开,又属于不同的层面(说“层次”也可以),不能偏废。用长远的眼光看,后者(能力)则更为重要——如果孩子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,没有培养起他的必备能力,完全靠老师讲,老师讲一点懂一点,懂一点掌握一点,那是没有“出路”的!
以高考语文卷一为例。高考语文满分150分,如果学生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所有语文书24本背得滚瓜乱熟,一字不错,一字不差,能得多少分?6分!其余的144分,全都是考“能力”。
我们家孩子走读高中的,也有读小学的。外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,我一定会特别注重补充开发孩子智力,其提高能力的内容和题目。这些内容和题目,主要放在暑假,平时,也不是每天都要补充,就安排周末时间,如果孩子的时候比较充裕,就补充一两题,两三题,采取“见缝插针”的办法,积少成多,不让孩子有过多的负担。比如放暑假了,去书店找,找回来后,专门选“有用”的题,打√,那些“没用”的,一概不做。
我的教育理念,决定了我在指导(是“指导”,不是“辅导”)孩子学习时的做法。